最新消息

News

向美好&初心的羅文思神父道別

10月14日(周六)上午11時,超過百人擠進宜蘭礁溪天主堂為親眼看見了他的初心,參與感恩惜別會。

當天活動由礁溪與頭城傳協會共同策劃,白永恩基金會附設聖方濟長照中心、雅韻絲竹樂團協辦,曾在文聲復建院長大的孩子們、跟著羅神父與主同行的教友們、共同生活的社區鄰居、志工們,以及宜蘭縣文化局代表紛紛「回家」向神父道別。

遣使會會長費克強神父代表白永恩基金會致贈刻著中文「愛的守護者」獎座,感謝羅神父用一輩子的歲月守護台灣的身障朋友,同時也向接羅神父返國的家人致謝,感謝將親人(羅神父)奉獻給台灣55年。

因著初心單純的愛,3位從荷蘭陸續來到臺灣的神父,白永恩神父在台北創辦「聖安娜之家」,衛宗賢神父在頭城創辦「聖方濟安老院」,羅文思神父則在礁溪創辦了「文聲復健院」。他為無法走路的小兒麻痺孩子,做水療、修輪椅、穿肢架,直到國內小兒麻痺不再,直到場地老舊不敷使用。

時光回到1950~1968年屬於天主教在臺灣傳教工作發展最迅速的年代,許多神職人員抵臺後,除了傳遞福音外,還會因地區性不同需求,發展教育、醫療與社會福利等服務工作。

同為遣使會派駐來臺的白永恩神父、衛宗賢神父與羅文思神父看見了小兒麻痺症嚴重肆虐,侵襲不少無辜幼童,在民智未開的那個年代,社會對這些孩童多有排斥,對於孩子四肢萎縮變形,父母卻束手無策,往往喪失復健與學習的機會。為了幫助這些孩童「站起來」,1970年前後10年間,白永恩神父在臺北收容棄嬰與失依的身障孩子成立聖安娜之家,羅文思神父則於宜蘭礁溪成立了文聲復健院,提供小兒麻痺患者居住、水療復健及輔具服務。

「復健」對於當時村民來說是陌生的,「站起來」對於孩子的家長是無望的,當時的羅神父必須挨家挨戶訪查,與家長溝通,讓這些孩子接受治療。曾經一次帶著5-6個孩子一早搭火車從礁溪到臺北,出了火車站卻遇計程車拒載,他牽著、揹著這些孩子,一路走到了臺大醫院,旁人看了不忍地問:「這攏是你的囝仔?」神父不假思索的說:「都是我的囝仔!」旁人一陣嘆息聲「你哪ㄟ這歹命!」

"謝謝您,因為您的堅持讓我能勇敢走出家門。" 受助者再次擁抱致謝

談起過往,羅神父依然精神奕奕,若是初次見面,神父總會親切伸出好大的手掌:「我比你卡早來」。2013年獲頒宜蘭縣榮譽縣民證,同年移民署再頒發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成為宜蘭首例。85歲的他在臺灣54年,他用台語與人作日常對話,為了服務最小弟兄來到臺灣,「我是臺灣人」一口道地宜蘭腔的台語令許多人驚嘆不已,羅文思神父說,「現在連暝夢嘛是講台語啦!」。

羅神父一生歲月都給了臺灣的身心障礙者,如今腰已彎、背也駝,他說已無能力再付出了,自己覺得「因為不能繼續照顧人,不願成為臺灣人的負擔」,本月中旬已「再度離鄉」回到荷蘭安養!

曾與本會創辦人白永恩神父同為身障界服務重要推手的他──要退休了,應該有場盛大的歡送會,並安排媒體報導這位見證臺灣早期身障復健療育歷程的少數僅存活歷史。但是,見了他之後,他說:不要採訪,不要安排!「要我按照排好的說,要我手放在褲子口袋拍照,這樣不是我。」

來臺服務超過半世紀、現任礁溪聖若瑟天主堂與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本堂神父──羅文思神父,他見證了60年代至今的村落興衰,他是一部活的文化資產。去年宜蘭縣文化局出版《覓境 頭圍靜波》一書,為記錄頭城老街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內容第七章「荷蘭來的大金瓜」詳述神父在宜蘭50餘年的服務事蹟。為了共同守護與推廣文化資產傳承,以及對宜蘭的愛能延續,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贊助100冊書籍義賣,所得善款將做為聖方濟長期照顧中心服務經費使用。書籍義賣仍持續,歡迎來電洽詢:(03) 977-1132#103。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